“尔滨现象”尔滨人:我们找到了热搜背后,为家乡代言的他们 - 草地周刊
元旦假期三天收入近60亿,哈尔滨现象级爆火,创造了一个东北老工业基地始料未及的“文旅奇迹”。
冰雪大世界“退票”风波化危为机,“小砂糖橘”引发研学追更,罕见雾凇扮靓“冰城”,文旅天团掏出家底热情“宠客”……
在一个个为人称道的“热梗”里,处于网络中心、被流量加持的“尔滨”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哈尔滨,而变成一个舞台和秀场。一时间,外地人欢呼、向往、涌入,直呼“不蹭上这波流量就亏了”,而本地人笑着笑着会感慨落泪。在900多万哈尔滨市民眼中,这里正在找回往日的骄傲与荣光。
“尔滨”火了,如果说,有哪个人的命运和这座城市如此紧密相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冰城左右哥”。
“左右哥”,原名姜可东,很多年前做婚庆主持,因为嗓音和气质不够“浪漫”,被推荐做外景主持,并起了个艺名“腾越”。
“冰城左右哥”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舞台上带领游客嗨起来。(受访者供图)
2012年,他所在的公司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承包一个舞台,他便负责让台下的观众动起来、热起来、嗨起来,主打一个“氛围担当”。因为“左左右右”的兔子舞舞步,观众们叫他“左右哥”,他索性又给自己改了名。
记者见到他时,他刚刚结束准备工作,从冰雪大世界的停车场走在去梦想大舞台的路上。不少游客认出他,满眼惊喜地想与他合影,他都摆好表情和姿势一一配合。路过今年的主塔“冰雪之冠”时,他举起上臂、抬起右脚,比画了一个老鹰一般腾飞的姿势。晚霞正好,他一语双关:“其实她一直很美,只是今年她被越来越多人看见了。”
“冰城”名不虚传,气温动辄低至零下30摄氏度。下午5点的演出,很多游客在4点多就赶来等待。等正式开始的时候,台下已经人山人海。夜幕降临,灯光闪亮,“左右哥”成为带领人们开启狂欢的“灵魂人物”。
去年12月29日那天,“左右哥”和往常一样,带着台下观众拉歌、蹦迪、跳兔子舞。伴随“尔滨”和冰雪大世界的热度一天天飙升,他的直播间在线万+”。
“真的没想到,哈尔滨会有这一天。”“左右哥”说,自己是这场热浪的见证者,更是受益者,“大家来看我,其实是看我的家乡”。
截至2月1日,“冰城左右哥”抖音账号粉丝数已经达到333万,而在去年12月18日冰雪大世界刚开园时,这一数字还是57万。俨然,他成了这座城市的一个“代言人”。
因为冰雪旅游具有鲜明的季节性,他被调侃是“冬季限定网红”“全网唯一分淡旺季的主播”。疫情期间,冰雪大世界关园的时间一度比开园的时间还要长。2021年冰雪季,冰雪大世界开了19天,他和团队演出7天,人最少的时候,跟着跳舞的游客只有个位数。有人把这两个年份的对比照片做成视频,收获了百万抖音点赞量。
“这是一场全民回忆,现在又变成一场全民狂欢。”他说,自己最难的时候根本没收入、全靠老底,也去过南方,但还是回来了,“因为我爸说过,‘事不过三’,再难的日子总能熬过去”。
前几年很“闲”,如今,他每天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每晚演出结束后,他都和团队讨论、复盘、策划,忙到凌晨两三点,同时,各种采访和邀约也多了起来。
“很累,特别想睡觉。但看到台下观众对哈尔滨、对冰雪大世界的热情和憧憬,就足够让人重新振奋。”他说。
去年9月,哈尔滨文旅部门推出一个《我姓哈》的宣介视频,“左右哥”是其中一名参与者,视频原声就是他。“我就是那个‘显眼包’,为了家乡没理由不努力。”他说着,发出爽朗的笑。
在他看来,哈尔滨很有特色,也很有底蕴。这里的冰雪就是“硬通货”,到中央大街上走一走,悠扬的音乐、欧陆风情的建筑、橱窗里的表演是那么独特,再加上市民热心、服务暖心,一定能吸引人、留住人。
“苦尽甘来,厚积薄发,踏踏实实做事,老天都会帮你。”他说,希望“尔滨”越来越好,而每一个“尔滨人”都是帮她变好的因子。
“不管台下是7个人,还是7万人,我的状态是一样的,都不会糊弄,这就是‘尔滨人’的热情、真诚与坚韧。”“左右哥”说。
“冰城左右哥”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舞台上带领游客嗨起来。(受访者供图)
1月4日发布的一条短视频里,一款索菲亚教堂造型蛋糕简直与大教堂如出一辙,一上线就成了“爆款”。
“这怎么舍得下口”“这么精致才58块,感觉很划算”“太漂亮了,这就订票去哈尔滨”……网络热评袭来,不仅游客为之惊叹,本地人同样感到“陌生”。就这样,这款蛋糕的店主人郭金鹏,和“尔滨”一起迎来“泼天的富贵”。
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的地标建筑,也是游客必“打卡”的网红景点之一,郭金鹏的蛋糕店就在教堂对面。去年12月,她便和团队开始筹谋,希望打造一款能带得走、尝得到的“哈尔滨礼物”。
这款蛋糕是一块巧克力慕斯,每天限量100个。刚“火”的时候,早上6点多,就有顾客冒着严寒来排队。店里便开通线上预约,结果涌入的订单一下子排到了2月份。然而,每天还是有很多游客来店里,线上预约通道又不得已关闭,变成每天放号线下排队购买。
“有很多南方游客就是为了‘打卡’,想在离开哈尔滨前满足一下心愿,还有的是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着大家渴望的眼神,尤其是小孩子趴在玻璃柜前,真的很着急。”郭金鹏说。
这么“火”,为什么不多做些?郭金鹏解释,这款蛋糕是利用3D建模的模具做出来的,由专业公司设计完成。一块蛋糕至少要冷冻6到8个小时才能成型,即使后厨“白加黑”连轴转,也难满足需求。
索菲亚教堂蛋糕店店主郭金鹏展示这款“网红”蛋糕。(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杨思琪 摄)
除了“小教堂”,郭金鹏还设计出了“冻梨”和“大雪人”蛋糕,都成为“尔滨”的新符号。
35岁的郭金鹏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学的是哲学。这是她开店10年来最忙碌也最开心的一个冬天。
“赶上疫情三年,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赔钱。”她说,身边一些同行朋友顶不住压力,陆陆续续搬离了哈尔滨,店里培养的蛋糕师也在流失,她却总是觉得还是要撑一撑。没想到,“尔滨”一下子火了,自己精心打造的蛋糕也得到关注。
她不禁红了眼圈,流出了眼泪:“其实我哭也不是因为蛋糕这件事情,我觉得只有哈尔滨人才懂,真的觉得今年真好,大家都好了,看到这些开心的新闻,眼泪都止不住流下来,真的为我们的城市感到开心……”这段44秒的视频播放量达到4000多万次,被点赞52万次,并登上微博热搜。
这座“宝藏城市”的魅力被越来越多人“get到了”,这让郭金鹏发自心底地高兴。
她说,自己的父母都曾在哈尔滨的国有工厂工作,效益好的时候厂里经常发米面粮油,员工福利好、生活都不愁。后来工厂变得不景气,父亲开始自己创业,下海做生意。再后来,东北经济下滑,不少年轻人纷纷到南方工作,甚至小孩子从小被教育好好学习,就是为了“离开东北”。
“我体验过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的辉煌,也感受过近年来的落寞和没那么风光,但是哈尔滨人的骄傲,就是刻在骨子里的。”郭金鹏说,重新被发现的哈尔滨,让“尔滨人”似乎找回了一度消沉的士气,找回了往日的荣光。
在她的视频下,很多人表达着和她一样的心声。一名来自吉林的网友评论说:“这几天因为哈尔滨火爆,天天看新闻,天天跟着哭,觉得委屈但是又高兴。委屈是真的太久了,我们一直被忽略、被遗忘。高兴是我们终于被发现、被重视、被喜爱。”
“祝哈尔滨越来越好,愿东北越来越好”——是网络舆论场中很多人真实、朴素的心愿。
“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我们还是会害怕做得不够好。但请给我们包容和时间,哪怕这些努力显得有些笨拙,我们还是会掏出尽可能多的好东西,让这里的传奇不落幕。”郭金鹏说。
“车先生,行李取走了,谢谢你的冻梨,东北的暖会伴随我整个青春。偷偷告诉你,我是第一次到大陆来,也是唯一一次有家的感觉的旅行……”
写下这话的,是一对来自台湾的“小当归姐妹”。简单却真挚的话语,感动了“车先生”,也感动了万千网友。记者找到这位“车先生”时,他正在自己的汽车维修店里整理游客存放的行李箱。
连日来,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迎来大批游客。“车先生”的店就在对面。他其实不姓车,本名卢永旺,是地道哈尔滨人。
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在哈尔滨秘密设立731部队,对外称“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实际上是策划、组织和实施细菌战的大本营和军事基地。尽管往日经常有不少学校、机关单位前来参观,但最近每天从一大早就开始排着的长队,让“车先生”很受触动。
“没见过这么多人,从未感受如此热闹。”他说,从1月初,很多年轻游客拉着行李箱来,排队、参观都不方便,他就主动提出可以为大家免费寄存行李,并且提供开水、暖手宝、鞋垫,并在门口立上牌子,欢迎游客们进店来烤烤手、暖暖身。
那是1月16日上午,两个像是南方游客的小姑娘来到店里,希望可以帮忙寄存行李,卢永旺热情地同意了,并拿出冻梨、冻柿子。晚上6点多他外出回来时,看见门上夹的那张纸条,他“破防”了。
回想起这些天的经历,卢永旺说第一次真正触动他的,就是一个雪天,雪下得很大,大批年轻人依旧排着队。他们拖着行李箱,穿着新棉服,戴着毛绒帽,静而有序。他正好开车路过,队伍有多长呢?“足足开了一分多钟,我甚至趴在方向盘上哭了出来。”
“可能就是在那个瞬间,我感觉到自己是这里的主人,自己的家乡终于被关注到了,而且大家都来参观‘七三一’,瞬间感觉这片土地上曾经的苦难被人理解了,过往的伤痛也被人安抚了。”他说。
哈尔滨市平房区市民卢永旺在汽修店整理游客存放的行李。(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何山 摄)
他的“第二职业”开张了,甚至比“第一职业”还要火。卢永旺说,来自云南、福建、广西的游客纷纷把行李存在他的小店,领了冻梨、喝了姜茶。为了保证大家在取走时不拿错,他想了不少办法,比如给行李挂上写有电话号的纸牌,把同行人的行李用绳子绑在一起。
这几天,卢永旺还买来几箱小红旗和白色菊花,经常到排队的队伍中免费发放。游客们将这些鲜花敬献给战争中的遇难者,把红旗插在遗址内的雪地上。卢永旺希望每个来了解731部队罪行的人,都能带走一份震撼和记忆。
“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能做的太有限了,但我至少可以让他们不再提着行李看展馆。”卢永旺说。
他表示,想代表所有“尔滨人”向客人说一声:感谢您来哈尔滨,感谢来哈尔滨的行程里有“七三一”这一站!
一片薯片盛上地三鲜,小小水晶碗里装满杀猪菜,干豆腐被切成菊花状,冻白菜盘成玫瑰模样,松仁玉米放在黄瓜片上,连血肠也被打造成西式“甜点”……
在精美的欧式托盘上,人们熟悉的东北食材变得“陌生”起来。伴随“尔滨”出圈,这组“东北公主下午茶”系列短视频赢得点赞。还有网友给这些菜品起了名字——“黄金酱佐葱香千层”“泪目原味时蔬刺身”“秘制黑森林猪皮布丁”,很有幽默感。
哈尔滨“90后”美食博主李鑫制作的“东北公主下午茶”。(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杨思琪 摄)
这些视频的创作者是一名“90后”女孩,名叫李鑫。她出生在黑龙江省北安市,从哈尔滨一所学校毕业后,曾到北京做了两年会计,2018年重回哈尔滨定居,并成为一名美食博主。
“东北菜往往以量大、价优、不那么精致著称,一上就是一大盘子,甚至一大锅,但其实东北菜也可以很精致。”李鑫说,将东北菜的“土味”和西式摆盘的“洋气”相结合,再以“美拉德”配色调制,仪式感满满。她称之为“精致的土感”。
在她看来,“土”这个词并非代表“不好”,而是乡土、天然、地道、绿色的代名词。东北人常说的“土鸡”“土鸡蛋”,其实是对食材的尊重和认可。血肠、蘸酱菜、干豆腐卷大葱、酸菜心……不光冰情雪景带来惊喜,东北美食也让南方游客感到爽口。特别是今年冬天,很多外地朋友来哈尔滨游玩,都感慨东北菜好吃,让她产生了做一组视频的想法。
“河南公主的下午茶是胡辣汤,陕西的是肉夹馍,那么东北的就应该是东北菜。”李鑫说。
在她的家里,不大的客厅既是她的厨房,也是她的餐厅,更是她的工作间。欧式风格装修华丽,配上薄薄的纱帘,阳光变得柔和,整个房间宛如公主房。各类食材塞满了冰箱,酒柜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酒瓶,就连玻璃杯都有四五十个。
从创意设计到食材选择,再到拍摄剪辑、后期推送,都是她一个人完成的。每天晚上睡觉前,她就会想好第二天吃什么,等醒来就准备食材、着手去做,等到下午一点光线最好的时候拍摄。
哈尔滨“90后”美食博主李鑫在拍摄“东北公主下午茶”。(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何山 摄)
血肠软糯容易散碎,黏在托盘上的印渍影响美观要及时擦掉,赶上光线不佳就得反复调整、多次拍摄……制作过程不易,有时一份下午茶要做三份,选最好的一个入镜,一般拍摄二三十分钟的视频素材,才能精剪成一段30秒的视频。
“‘滨子’出息了,好玩的东西太多了,不愁没想法,全年的KPI(绩效指标)已经完成了。”李鑫说,自己去年更新了10条视频,今年第一个月就达到了这个数量。接下来,她还想尝试炖盅豆腐脑、黄桃罐头鸡尾酒等,争取把更多东北美食“做到极致”。
“我从小就喜欢吃和拍照,把自己的两大爱好变成工作,即使挣得少一点都很高兴。”在李鑫看来,“尔滨”火了,自己有幸扮演了一个小小的“添砖加瓦”的角色,非常开心。
“东北人勇敢、乐观,有人说这是‘小富即安’,其实就是一种‘自得其乐’。”李鑫说,自己的父母在东北小城镇生活,家里曾开过餐馆,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生活一直幸福。尽管地处偏远、气候严寒,但东北人总是能用自己的方式在冰天雪地里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倒腾出一番新乐趣。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非常自洽”“不内耗”,所以东北也被一些网友称为“精神故园”,也有人来“尔滨”寻找童年。
在她看来,和父辈相比,自己这一代改变的是生活的方式、工作的形式,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是想要把日子过好的“热乎气儿”。
李鑫说,眼下已经有饭店在做“一人食”的小份东北菜品。“好吃+好看,是一件双赢的事,希望越来越多人在美食美景中了解东北、走进东北、爱上东北。”
哈尔滨“90后”美食博主李鑫在展示“东北公主下午茶”。(新华社记者 何山 摄)
几天前,来自“尔滨”的“大增哥”司增辉和家人开启了一段特殊的旅程。酸菜、冻梨、红肠、大米、黏豆包、黏玉米……他们带着几大行李箱的年货,来看望两个“00后”江西女孩。
哈尔滨“95后”热心市民司增辉受邀前往江西于都旅行,在高铁站留念。(受访者供图)
1月13日中午,司增辉在路边看到,两位从南方来游玩的女孩背着双肩包、推着行李箱,手里拎着好几个大袋子,在雪地里吃力地走着。司增辉见状,便停车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两个女孩今年22岁,来自江西于都,在考研结束后来哈尔滨玩了七八天,当晚准备坐火车返程。本想着在附近找个地方避避寒,可走了一会儿,她俩就被冻得瑟瑟发抖。
见状,司增辉提议可以去他家休息一会儿。为了打消对方的顾虑,他解释说,自己的妻子和妹妹也在家,并开着免提拨打电话,让妻子赶紧收拾收拾屋子。
一进家门,司增辉的妻子和妹妹就端来热水和冻柿子,给她们尝鲜。被问及还有什么想玩的,两人异口同声答道“没玩够雪”,“因为哈尔滨清雪效率太高了,落在地上没多久就被清干净了”。司增辉想到家里新房所在的小区刚建好,还没有打扫,于是一家人开车拉着她俩去玩雪。躺在厚厚的积雪上打滚,两个南方“小金豆”又享受了一把“极致的冬天”,就像回到小时候。
“人这一生会有很多次旅行,但从一个陌生城市离开前,在一个陌生人家吃饭,可能也不会再有了。咱们今生可能都不会再见面,只希望给你们的人生旅途,留下一点温暖和回忆。”晚上,一桌热气腾腾的火锅前,司增辉以饮料当酒敬两个女孩一杯。
“哈尔滨真的一点也不冷,每天心窝都是暖暖的,活该你火!”当晚,踏上回家的火车,女孩小黄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配上了和“大增哥”一家人的合影。
令司增辉没想到的是,5天后,他收到了一份快递。原来是两个女孩给他和家人邮寄的两大箱江西特产。
赣南脐橙、腐乳、珍珠粉、辣条、黑芝麻糕、米果、豆饼子……两个女孩还在每一袋特产外面,贴上了手写的标签,细心的她们还发微信告知每一样东西怎么吃,并发来烹制方法的链接。其中一袋鱼丝上写着“鱼丝”,寓意“余思”,让司增辉差点流出泪。
“咱哈尔滨人哪能白收人家礼物!”司增辉和妻子买了一大堆东北特产,想赶在春节前,让她俩感受一下东北过年的气氛。
麻辣烫上贴着“你的最爱麻辣烫,今生别把我们忘”;大米和酸菜上写着“粒粒皆辛苦,我们好相处”,“酸酸甜甜真可爱,代向家人把年拜”……每一件特产上,司增辉也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标注。
他还创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风驰电掣踏雪而来见真情”,下联是“南北融合欢天喜地送真诚”,横批竟然有三个,“中国一家亲”“南北一家人”“考研指定行”。“因为祝福的话太多了不好选,不如都送给她们。”司增辉说。
哈尔滨“95后”热心市民司增辉(右一)受邀前往江西于都旅行,看望两名南方游客(左二、左三)。(受访者供图)
让司增辉更没想到的是,1月27日,他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函,于都县文旅局请他去“探亲”,重走红军长征小道,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并到“小金豆”家里串个门儿。
“两个小妹说自己从小就是听《十送红军》长大的,哈尔滨红色底蕴深厚,没想到一家亲越攀越亲。”高兴、激动之余,司增辉又抓紧印了200多副对联,要把“尔滨人”的情意,带给更多南方朋友。
1月29日下午,G9881次列车抵达于都,两个女孩在站台相迎。“来时是‘客(qiě)’,走后是‘亲’,见到你们我就觉得到家了。”一行人有说有笑,开启新的旅程。网友直呼:“这不就是亲戚嘛,以后常走动”“这就是南北一家亲”。
你善良热忱,我心怀感恩;你仗义相助,我念念不忘……这一来一往中蕴含着“尔滨人”的热情、南方人的感动,演绎着中国式的浪漫与温暖。
隆冬时节,寒意正浓,“尔滨”热度持续,更多“尔滨人”的生动故事正在发生,等你来读。
哈尔滨“95后”热心市民司增辉(右四)受邀前往江西于都旅行,与当地朋友合影。(受访者供图)
速报名!!鸡西冬季冰雪活动短视频、摄影、散文、诗歌、歌曲、书法、绘画多项大赛作品火热征集中!
注重团结齐心干 ——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系列谈之七
主管:鸡西市委宣传部 主办:鸡西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维护:黑龙江东北网络台鸡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