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广州整治洋地名 卡布奇诺变回华凌村
发布时间:2024-07-15 08:43:27

  港媒称,香港地产商为使楼盘听起来更加“高级”,不时会以英文来命名,甚至没有中文译名。广州楼盘名称亦出现“崇洋”现象,改名塞纳河畔、富力伯爵山、剑桥郡......听起来以为是外国的地名,但原来通通都是广州小区的名字。不过,近来当地政府表示要整冶“不规范”的地名,例如广州“卡布奇诺”小区,就被改成“华凌村”。有网民表示,“以后不能骗人说住在外国了”。

  据香港《明报》网站5月15日报道,今年3月,民政部表示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当中存在的“大、洋、怪 、重”等不规范的地名,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民政部长李立国表示,一些地方有地无名、一地多名、地名重名、地名不规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热衷于起洋地名、乱改老地名的现象屡禁不止。他还指,有城市存在大量“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不规范的地名给群众带来不便,“丢掉了乡愁记忆”。

  报道称,最近广州市就有洋地名被要求改名。广州大道北小区叫做“卡布奇诺”,租赁服务中心叫做“提拉米苏”。小区建于2010年左右,4月中旬因不规范的洋名而被要求更名,现时小区的“卡布奇诺”招牌已被拆除。

  有广州市民认为“卡布奇诺”感觉比较现代化,比较适合年轻人。而楼盘负责人就说,“卡布奇诺”很有浪漫气息。

  不过,原来“卡布奇诺”只是虚有其名,登记在册的真实姓名是“华凌村”。华凌村的销售总监李训海解释,“卡布奇诺”只是一个广告标语,不是地名,对房产证等文件不会有任何影响。被改名后,以后会沿用正规名称“华凌村”。而区内除了“卡布奇诺”,还有“托斯卡纳小区”,预计于5月19日更名。

  参考消息网2月1日报道外媒称,Jet Li和Li Lianjie(李连杰)是同一个人吗?对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常常有一中一西两个名字,非常令人困惑。然而这背后既有实用主义,也有社会文化内涵。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月31日报道,在西方,人们大多听说过Jackie Chan,却不知道Cheng Long(成龙)是谁。很多中国人——特别是香港人,都有中文名、英文名两个名字,不过,英文名常常没有被写在官方文件上。

  然而,这与昵称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这个英文名也常用在工作等正式场合。这种现象在香港更为普遍,但在中国内地也不罕见。

  在1841年至1997年,香港是英国殖民地,这给该地的社会与文化留下深深烙印。香港教育研究所语言学教授李楚成(David C.S. Li)对德国之声表示,这也是香港人使用西方名字的一个原因。“英文老师——包括那些可以讲粤语的英文老师,都觉得在上英文课时切换成中文名字很不方便。这也是为什么或者要求学生自己起,或者接受老师指定英文名的原因。”

  香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思帆(Stephen Matthews)说,很多英文老师念都念不好中文名字,就更不要说记住这些名字了。

  事实上,在殖民地时期的香港,英语是学校的授课语言,而不仅仅是在英文课堂上使用。

  报道称,尽管自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以来,政府鼓励学校使用粤语教学,但是很多人仍然习惯用英文。

  当青少年长大后,很多人可能开始不喜欢小时候的英文名,因此随着时间推移而换名字很常见,就像流行时尚一样,李楚成说。

  报道称,在中国内地,使用英文名并不那么普遍。语言学教授李楚成表示,除了中国与英国的渊源没有香港那么深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担心,其中国人的认同感会受到威胁。

  不过他也表示,使用英文名在中国内地越来越流行,特别是对于那些曾在海外留学的人。其原因是西方名字对于外国人而言相对好记也好念。

  不过,中国人彼此之间有时也使用英文名,这意味着,取英文名除了方便之外,恐怕还有其他原因。

  李楚成教授表示,通过使用西方名字,中国人实际借用了西方的人际沟通模式,而这与以儒家为典范的中式交流模式有一些区别。

  依据传统的中国礼仪和社交习惯,不熟的人之间不鼓励直接呼名。名字一般只在熟人之间使用,他说。 这位语言学教授同时解释道,直呼名字除了表示关系亲密外,也常常带有上对下的意味,例如老师称呼学生;父母称呼小孩;职场老手称呼新手等等。

  报道称,因此,使用西方名字就像是在人际关系中加了一个缓冲带,既不太过正式,也不太亲昵,同时避免职场里一些因为上下有别而称呼不当的尴尬情景。

  李楚成表示,这种借来的身份认同无论是结识新人、还是会老友,都非常有用,可以帮助更快熟络起来。这对于很多职业而言都非常重要,而中国传统习惯并不鼓励这一点。

  中国零售品牌试图通过起个洋气的外国名字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外国品牌。(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消息网12月30日报道克雷斯丹尼(Chrisdien Deny)是一家在中国有500多家店铺的连锁品牌,产品涵盖具有“意式风情”的腰带、鞋履及服装,该品牌商标的字体与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相同。

  据美国《》网站12月29日报道,以美国盲聋人道主义者海伦·凯勒(Helen Keller)名字命名的海伦凯勒眼镜,开设了80多家专卖店,出售时髦的太阳镜和经典款的眼镜,并以“你看世界,世界看你”为广告宣传语。

  服装品牌弗朗尼·齐拉(Frognie Zila)在中国有120家店铺,该公司宣称其“国际化”的精品成为了“政界、商界成功男士的首选品牌”,还在官方网站上展示了比萨斜塔和威尼斯运河的图片。

  报道称,很多中国本土零售品牌急于给他们的产品贴上国际精品的光彩,它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一个类似的方法:选择一个听起来不那么中国的名字,给人一种外国品牌的印象。

  “你可以说这是崇洋的做法,”37岁的程伟(音)最近一天在北京一家商场的Chocoolate专卖店选购冬装时说。Chocoolate是香港的一个休闲服装品牌,除了商店的一块标识之外,看不到任何汉字。

  报道称,在制造业疲软,房地产萎靡不振的时期,消费品市场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亮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14年前11个月中,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达到23.66万亿元人民币。

  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报道,中国政府认为消费性开支非常重要,今年11月,总理曾说,“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买中国牌子?绝对不买,”20岁的大学生付娆(音)说。最近一天的晚上,她来到北京一家高档购物中心里的日本Snidel专卖店挑选衣服。付娆抱怨中国制作的衣服都做工粗糙,没有格调。她说,“外国牌子要好得多。”

  中国零售类公司设法吸引顾客,一些令人困惑的蹩脚英语名称出现在各种店面、购物袋及服装标签中。Wanko、热风(Hotwind)、Scat、欧季(Orgee)和玛丝菲尔(Marisfrolg,L不发音)都卖衣服。服装连锁店比音勒芬(Biemlfdlkk)是中国国家高尔夫球队的赞助商之一。

  报道称,如果说中国公司在品牌竞争中跌了跟头,那是因为很少有人重视品牌。《中国走向西方》(China Goes West)一书的作者周乐达(Joel Backaler)表示,多年来,在中国经济增长飙升至两位数的同时,品牌塑造基本上被认为是次要的营销决策,高管们更关心的是下一个产品的推广,而不是创造长期价值。《中国走向西方》一书讲述了中国企业努力打造国际品牌的经历。

  在中国,很多西方品牌会选择一个能够向消费者传达相关特质的中文名字,比如Coca-Cola的中文名为可口可乐。另外一些外国品牌,如Cadillac坚持将其名字音译为凯迪拉克,没有中文寓意,以表明外国品牌的身份。

  一些本土公司走的是同一条路线,使用标音但无涵义的品牌名,以便听起来像是洋牌子,尽管它们实际上是本土品牌。

  在中国有逾450家店铺的高尔夫服装品牌Biemlfdlkk的中文名为比音勒芬。虽然这个名字可能是有意地模棱两可,但这使该公司很难建立统一的品牌身份。南部城市广州的一名比音勒芬销售员解释称,“这是一个德国名字。”另一家比音勒芬商店的店员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这是法国设计师的名字。”

  另外一些本土公司没有建立独有的品牌,而只是选择模仿知名外国品牌。“中国品牌之所以抄袭,是因为它们认为这样做能使他们简单、迅速地取得成功,”上海朗标咨询公司(Labbrand Consulting Company)总裁竹文峥(Vladimir Djurovic)说。“它们利用了其中的混淆。”

  山寨休闲服装品牌克劳克达鳄鱼(Clio Coddle)的商标是一只绿色的鳄鱼,让人联想起法国鳄鱼(Lacoste)。在中国各地,运动鞋也被印上了“Adidos”、“Hike”、“Cnoverse”和“Fuma”——该品牌的商标是一只叼着烟的美洲狮——等字样,而且还有“SQNY”的电池,“Johnnie Worker Red Labial”的威士忌。

  克雷斯丹尼的一名代表在电话采访中否认他们试图借用克里斯汀·迪奥的声誉。后者已经在中国开了数十家店铺。“我从没听说过那家公司,”这名拒绝透露姓名的代表说。克里斯汀·迪奥也拒绝就此置评。

  克雷斯丹尼没有中文品牌名称,是广州华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根据华域的招聘材料,它自称是克雷斯丹尼这个“百年欧洲品牌”的远东代理商。

  中国的品牌过去也曾引起过国际争议。在中国,一个极受欢迎的牙膏品牌的英文叫做“Darlie”,但是汉语叫做“黑人”。1985年,高露洁-棕榄(Colgate-Palmol)收购了持有这个品牌的香港公司50%的股份,当时该品牌的英文名是“Darkie”。其商标是一个黑皮肤的艺人,他穿着礼服,戴着大礼帽和领结,露齿而笑。

  在认为该品牌含有贬义的非裔美国人、宗教团体和股东施压三年之后,高露洁弱化了商标的种族属性,把该品牌的英文名改成了“Darlie”,但汉语名称仍未改变。“高露洁会坚定地尊重所有人,”公司在其网站上的声明中称。“我们知道,有人对它的中文品牌持有不同意见,我们”在与香港的创始人“商谈的过程中,会继续考虑这些意见”。

  海伦·凯勒眼镜在海外大概也不好卖。虽然公司的网站对海伦·凯勒的生平给出了长篇介绍,但是却没有提到凯勒努力克服的生理残障。

  在电话采访中,一位品牌经理认为如此省略没有任何问题。“她又失明又失聪——她的个人缺陷与我们的品牌精神没有任何关系,”只表示自己姓江(音)的这位女品牌经理说。“这些产品能帮你爱护和保护眼睛。这有什么令人不快的呢?”

  分析人士说,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各企业正在更加认真地考虑品牌识别的问题。《中国走向西方》的作者周乐达说,“过去的策略不再有效了。”

  朗标已经为进驻中国市场的西方公司以及希望打造国际品牌的中国公司提供了200多个品牌名称。朗标的总裁竹文峥称,近年来,公司用拉丁字母创造品牌名称的工作显著增加,这表明中国企业开始意识到,要想获得客户忠诚度——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不能只是对它们的汉语品牌名称进行音译或模仿西方品牌。

  截至目前,中国只有少数本土品牌在国外取得了成功,而且这些品牌大多来自高科技领域。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例外是海尔。市场调查公司欧睿信息咨询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表示,过去五年,海尔在世界家用电器品牌中一直高居榜首。

  报道称,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国运动服饰制造商李宁则没有那么幸运。尽管公司在美国开设了专卖店,并在美国花费重金投放广告,但公司表示,今年上半年净亏损达7500万美元,是2013年净亏损的三倍。

  在国内,本土品牌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就是中国的消费者。27岁的产权经理苏比·周说,她并不认为本土品牌和国外品牌有太大差别。她在北京的一家优衣库(Uniqlo)购物时说,“现在,所有东西都很国际化。”

  不过,外国品牌的力量还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周小姐可以很快列举出自己喜欢的几个外国品牌,比如Zara和H&M,但是当被问到喜欢的中国品牌时,她却答不出来。她说,“我一个也想不出来。”

  更多“中国”相关新闻,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参考消息”(ID:ckxxwx),外国媒体每日报道精选,随时随地想看就看,还有会员福利等着您哦。

  参考消息网12月28日报道美媒称,“Chrisdien Deny”是一家连锁店,在中国各地有数百个营业网点。它销售“具有意大利风格”的皮带、鞋和服装。它的商标却有着同“迪奥”(Christian Dior)类似的字形。

  美国《》网站12月26日以《中国品牌爱用洋名,哪怕它们无意义》为题报道称,“海伦·凯勒”由美国盲聋慈善家海伦·凯勒而得名。该品牌在80多个商店销售时髦的太阳镜和一些经典款眼镜。其广告语是“你看世界,世界看你”。

  急于为它们的商品包裹上一种国际范,很多中国本土零售品牌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种相似策略:选择一个非中文的名称,以给人洋品牌的印象。

  在制造业转冷,房地产下跌的时期,消费是中国经济的亮点。但是一些中国人似乎不愿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用于购买本地时尚产品。

  由于中国的企业试图吸引消费者,令人困惑的蹩脚英语开始在中国的各种店面、购物袋和服装标牌上传播。Wanko、Hotwind、Orgee和Marisfrolg都出售服装。中国国家高尔夫球队的一个赞助商是服装品牌Biemlfdlkk。

  如果说中国企业总是在品牌化竞赛中受挫,那是因为没有多少企业认真考虑品牌化的问题。《中国走向西方》一书记述了中国企业尝试建立国际品牌的努力。它的作者乔尔·巴卡勒尔说,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品牌化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个不重要的营销决策。

  在中国,很多西方品牌却选择了中文名字来向顾客传达有关其商品品质的信息,可口可乐就是一个例子。另外一些洋品牌则坚持使用没有中文含义的音译名称来昭示它们舶来品的身份。

  一些本土企业走了同样的路线,使用没有意义的语音构成品牌名称,以制造洋品牌的感觉。

  高尔夫服装品牌Biemlfdlkk的中文名是“比音勒芬”。这样的名称使得人们难以辨别其品牌的来源地。广州的一名“比音勒芬”女销售员说:“这是一个德国名字。”而另一家店的雇员却说:“这是一位法国设计师的名字。”

  还有一些中国本土企业不是致力于创造独特的品牌,而是选择简单地模仿著名外国品牌。上海一家咨询公司的总裁弗拉迪米尔·久罗维奇说:“中国品牌模仿他人,因为它们认为这能让它们轻松地快速走向成功。”

  Chrisdien Deny的一名代理在电话中否认,该品牌试图利用著名品牌迪奥的声誉。这名代理说:“我从来没听说过那家企业。”迪奥拒绝对此作出评论。

  过去一些中国品牌在国际上引起了争议。中国一个流行的牙膏品牌“黑人”有一个英文名“Darlie”。但过去它曾使用“Darkie”作为其英文名,这个名字意为“黑鬼”。由于非洲裔美国人、宗教团体和认为该名称不敬的股东施压,该品牌才更改其英文名为“Darlie”。

  “海伦·凯勒”眼镜或许也会在海外遭遇销售困难。尽管该企业的网站提供了海伦·凯勒一篇长长的传记,但它却略去了与她的残障相关的内容。

  在电话中,一名品牌经理表示,这种省略毫无问题。她说:“她的确又聋又盲。但她的个人缺陷同我们品牌的精神无关。这些商品帮助你爱护你的眼睛。这怎么会显得唐突呢?”

  久罗维奇说,近年来,他的企业用拉丁字母编造品牌名称的业务大幅增加,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开始明白,如果它们希望在中国和世界上赢得顾客的忠诚,它们不能仅仅直译它们的中文品牌或模仿西方品牌名称。

  更多“品牌”相关新闻,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参考消息”(ID:ckxxwx),外国媒体每日报道精选,随时随地想看就看,还有会员福利等着您哦。

  无论是靠商标生产销售产品,还是靠囤积商标等待投机发财,越来越多的外国名人正在成为中国企业的“座上宾”:从林书豪、乔丹到蒙娜丽莎、马可波罗,将横贯古今的外国名人注册为商标的中国企业层出不穷。一周前,2月23日,篮球传奇人物迈克尔·乔丹通过美通社宣布,已经向中国法院起诉中国乔丹体育涉嫌侵犯其姓名权,并表示起诉“并不是钱的问题”。就在“乔丹”争夺战如火如荼之际,一夜成名的美国华裔篮球运动员林书豪的名字,也早就被一家无锡体育用品企业抢注。

  “一个中国体育公司在没有我的授权情况下,用我的中文名在中国开展生意。看到有人这样侵犯我的形象权利,我感到很难过,我没有别的选择,唯有告上公堂。”迈克尔·乔丹2月23日通过一段视频公开表示。

  迈克尔·乔丹在诉讼文件中声称“乔丹体育”品牌商标使用了他的中文译名,并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媒体就用“乔丹”来指代迈克尔·乔丹。迈克尔·乔丹及其团队向《国际先驱导报》表示,从未授权乔丹体育使用其姓名,然而该公司注册的商标中包含原告的名字、并涉及其注册的品牌和其从事的事业。

  乔丹体育1984年诞生于福建省晋江市,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体育品牌。近些年,中国巨大的市场已经让这家中国体育用品企业飞速发展,营业额从2007年的4560万美元(1美元约合6.30元人民币)飙升至2010年的4.563亿美元,乔丹体育目前已成为拥有30家连锁店和4000~5000家专卖店的知名国内品牌。

  目前,乔丹体育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IPO(首次公开募股)拟发行新股1125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0%,并于2011年11月获得中国证监会监管部通过。

  利益交锋已十分明显的境遇下,退役已多年的“老飞人”迈克尔·乔丹选择在乔丹体育上市前的节骨眼上提出起诉,多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律师认为此次诉讼胜算不大。

  中文“乔丹”及图形商标分别于2005年及2009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乔丹体育公开强调,2002年及2007年,与迈克尔·乔丹有长期合作关系的耐克公司,曾针对乔丹体育申请注册的8项商标,提出异议和复审,但均被驳回。乔丹体育表示,“乔丹”为英美普通姓氏,“乔丹”并不与运动员迈克尔·乔丹具有唯一对应关系。

  一些迈克尔·乔丹的球迷认为,由于迈克尔·乔丹与耐克公司携手推出过多款飞人乔丹篮球鞋,因此中国的乔丹体育确有“山寨”之嫌。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迈克尔·乔丹选择在乔丹体育上市之前提出起诉,也被理解为乔丹本人和其背后隐约出现的耐克公司的“最后一搏”。尽管体育用品企业上市并不新鲜,包括李宁、安踏、361·等都已成功登录香港交易所,但倘若“乔丹体育”成功发行,将成为在国内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本土体育第一股。

  “不过这次诉讼并非坏事,如果未来乔丹体育在中国上市成功,其品牌将进一步得到认知,那时法律层面将无人能再‘找茬’。”北京投行界人士这样表示。

  如果说乔丹体育依靠“生米煮成熟饭”获得体育用品生产销售的巨大商业价值,那么“林书豪”商标则完全是投机产物。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国家工商总局网站上查询发现,这家中国企业早在2010年7月就开始申请注册“JeremyS.H.L林书豪”的商标,当时,林书豪刚刚加盟NBA金州勇士队,知名度远不及现在。

  虽然与形成巨大产业规模和利益价值的乔丹体育相比,无锡这家体育用品企业仅用了几千元人民币就注册了“林书豪”商标,但这其中的潜在升值空间,已经在“域名价值飙升的带动下完全被打开。

  本报记者打开以林书豪中文拼音命名的网站,页面中央是“您正在访问的域名可以转让!”一行大字,而这行字上面,域名拥有者标注“‘林书豪’成了当今世界上价值增长最快速的品牌名号,价值约1400万美元。”的说明文字。

  多方了解后,本报记者得知,这个成本百元左右的网站域名被抢注后,如今价格飙升,用域名拥有者的话说,“求购者的最高报价已经超过百万元”。而对此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域名拥有者甚至将最先公布的手机号都撤了下来,仅仅留下QQ号与邮箱洽谈联系业务。

  除了“”,记者随手输入一些以林书豪英文名或英文外号注册的域名,发现像“linsanity.com”(林来疯)、“jeremy—lin.com”(杰里米·林)、“valintine.com”(林家情人)等域名均已经被注册,其中有现在已经开始销售林书豪文化衫的网站,也有准备出售的域名。可见国内外IT界对于林书豪的经济价值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

  业界人士分析,与抢注商标类似,抢注林书豪中文拼音域名本身的成本很低,但不管是商标还是域名,只要林书豪未来的表现越来越好,不管商标是否会被用在实际商品上面,仅仅是升值,就可以让注册企业赚得钵满盆盈。

  知名财经评论家水皮对本报记者表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球员,突然转变为公众话题和大众偶像,他的经济价值肯定会出现井喷,特别是他的“中国因素”,在中国国内的经济价值肯定会从各个方面被迅速提升。如果林书豪的竞技水平,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他的经济价值提升将很快得到量化衡量。“1000万美元以上的经济价值。”水皮表示出对国外媒体给林书豪定价的认可。

  “乔丹”与“林书豪”,仅仅是沧海一粟,中国企业以国外人名为注册商标的案例不胜枚举,而“被山寨”的外国名人更是横贯古今。

  “莎士比亚”、“哥伦布”、“毕加索”、“蒙哥马利”、“巴顿”……国外名人的名字几乎都能在工商总局中查询到相应注册商标,甚至连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都曾被广东两家服装企业申请注册商标。其中,服装与家居等生活用品相关生产企业,由于本身的技术含量不高且数量庞大,因此成为抢注的主力军。

  许多以外国人名注册为商标的企业,公开以外国名人作为品牌代表,这在马可波罗、蒙娜丽莎等企业身上十分明显。

  国内知名建筑陶瓷厂商马可波罗的官方网站上,这家企业将13世纪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置于品牌简介之前,而一幅马可波罗的肖像也被挂在其官网上。马可波罗公司大打文化牌,称“以‘文化陶瓷’占领市场”。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从事实业生产的国内企业,以外国名人的姓名在中国注册商标,不仅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一方面,很多公司希望在国内消费者中创造国际化品牌效应,另一方面,海外名人较高的知名度和认知度也容易进行品牌推广。

  而很多投机者选择抢注名人商标,特别是刚刚出名的外国人,则是希望未来通过转让获得巨大收益。专家认为,由于商标注册成本不高,因此一旦被抢注,商标背后名人的知名度继续提升,或是海外诞生出相关产品后,希望进入中国市场,投机者都将一本万利。由于商标注册是先注册先得的原则,专家认为,比起可能获得的巨大收益来,抢注名人商标的风险小得不值一提,或者是商标最终没有转让出去,抢注者损失的仅仅是注册成本,或者是如乔丹体育这般被乔丹起诉,但是通常败诉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便败诉,名人商标给其带来的前期经济利益也足够弥补损失。

  与中国企业喜欢以“洋人名”抢注商标不同,近年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的商标障碍,多是因自己在国内的知名品牌被抢注。

  自上世纪末开始,中国知名品牌商标出海过程中频繁遭遇商标被抢注的障碍,如“同仁堂”商标,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先后被美国、挪威、瑞典等多国企业抢注;而天津著名饮食品牌“狗不理”包子,也在很早之前被日本企业抢注;中国腐乳界的金字招牌“王致和”也曾被德国人疯狂抢注。

  此外,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对全球五大洲1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现,除中国香港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在抢注“少林”或“少林寺”商标,共发现117项、164个商标品牌,而这些与中国嵩山少林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一家国外公司抢注多个中国商标,或者一个中国商标在多国被抢注的现象正呈上升趋势。“商标注册被认为是国际商业竞争中的常规手段,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支持谁先注册谁拥有权益,说明商标抢注是一种国际惯例,并非中国特色。”业内专家称。

  据了解,欧美、日本等国对商标抢注热情很高,但还未出现类似“乔丹”之争这样涉及现今知名人物侵权的官司。一方面是西方历史文化名人影响力的渗透能力更强,另一方面也凸显我国消费者、企业等群体依然对西洋名人的“盲目追求”。

  在商业战场越来越呈现国际化特点后,未来涉及商标注册的国际化难题可能越来越多,如果说中国企业利用海外名人姓名注册商标能够获得经营与投机等多种收益,那么中国企业在出海之时也将面对知名商标被抢注的障碍。这场全球性的商标大战将日趋激烈。


本文由:欧博abg登录入口网页版提供